下肢血管出了問題——介入手術立大功
俗話說
人老腿先老
年紀一大
走路腿疼是常有的事
很多人也不在意
覺得多休息就好
殊不知腿疼
不一定是關節問題
也可能是
下肢動脈血管出了問題
近日,重慶嘉陵醫院,成功為一例糖尿病足患者施行下肢動脈球囊擴張成形術+備支架置入術。術后結合活血抗凝、補液對癥治療,一周后就已康復出院。
治療回顧
家住中心灣的72歲鄒大爺(化名)前段時間發現雙腳經常發涼,多走幾步就容易腿痛,需要休息后才能繼續行走。這種狀態持續了一個半月,逐漸進展為不走路也痛,但一直沒當回事。直到半個月前,出現右足背皮膚潰爛、久久不能愈合,且右小腿疼痛明顯加重,鄒大爺才來到嘉陵醫院就診。
外二科左冰主任醫師接診后詢問得知鄒大爺長期患有糖尿病,伴38年吸煙史,且血糖水平控制不佳,經常處于高血糖狀態;查體發現鄒大爺右足背動脈搏動消失、右足背大面積潰瘍壞死,且血供明顯較差,立刻引起了重視!完善相關檢查后,確診鄒大爺右側腘動脈閉塞、繼發糖尿病神經血管病變。若再延誤治療,很可能出現右足壞疽,導致截肢等嚴重后果。
考慮到鄒大爺年齡較大,手術風險較大,在邀請內分泌科會診調整血糖的同時,外二科醫生團隊同嘉陵醫院介入中心對鄒大爺的病情進行討論分析,擬進行血管腔內手術治療:右下肢腘動脈球囊擴張/備支架植入術。手術非常順利,成功植入支架對右腘動脈矯形,術后鄒大爺右腳就迅速溫暖了起來,足背動脈搏動恢復,踝肱指數恢復到正常水平,下肢疼痛也明顯緩解,遷延不愈的潰瘍也開始逐漸愈合。術后兩天,在病房走動都不覺得腳痛了。
↑開通前vs開通后(造影顯示腘動脈血運恢復)
見到這立竿見影的效果,鄒大爺和家屬高興不已,對重慶嘉陵醫院外二科及介入中心醫護人員的精湛醫術表達了高度贊揚。
科普小知識
01 什么是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變?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在下肢的局部表現形式,可伴隨下肢疼痛、麻木、乏力、腳涼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皮膚潰瘍、足部壞疽等。據統計,糖尿病患者出現下肢血管病變的風險較非糖尿病患者增加2倍,而在下肢動脈疾病中,股腘動脈閉塞癥約占47%-65%,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患者的肢體乃至生命構成嚴重威脅。
02 下肢缺血有哪些危險信號?
早期,大多患者無間歇性跛行等典型癥狀,僅表現為患肢怕冷、下肢麻木、乏力等。而后逐漸進展,可出現間歇性跛行,影響行走;通常,跛行時間越長,行走距離越短,則動脈病變程度越重。隨著病情進一步加重,還可出現靜息痛,即休息時仍有下肢缺血性疼痛,此時疼痛部位多在患肢前半足或者趾端。到了晚期,患肢缺血加重出現肢端潰瘍,嚴重者發生肢體壞疽。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晚期治療難度大,療效不佳,部分晚期患者需行高位截肢,對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而早期行介入治療可大大增加血管開通的成功率,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至關重要,一旦出現腳冷、麻木、下肢疼痛,應當提高警惕,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
03 如何預防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
1、積極控制血糖:忌食甜食,增加五谷雜糧及蔬菜的攝入;
2、運動:在飲食療法的基礎上,適當運動,對于肥胖患者,應當控制體重;
3、精神:保持精神愉悅,保持充足的睡眠,對血糖控制有較大幫助;
4、藥物:非藥物療法效果不佳時,可使用降糖藥物或胰島素控制血糖水平,同時,糾正脂類代謝紊亂;
5、局部護理:保持雙足清潔,避免足部皮膚損傷及感染。
專家介紹
李志強,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學歷,先后在陸軍軍醫大學附屬西南醫院江北院區、貴州省遵義市醫藥高等??茖W校附屬醫院工作,對消化外科、特別是肝膽胰脾外科常見疾病具有豐富的診療經驗和熟練的手術技巧,從事外周血管介入診療工作十余年,擅長外周血管介入診療技術,成功各類介入手術1000余例次。在統計源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臨床發明專利3項,參與已頒布實施的地區級衛生行業技術規范(地方)的制定1項,重慶市科委課題1項。